《人民邮电报》专访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:三次浪潮记录互联网成长轨迹
2005年09月12日 16:40
中国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十年,目前不仅拥有了庞大的用户和网络资源,其应用更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。值此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召开之际,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互联网协会的黄澄清秘书长,请他谈谈当前互联网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。黄澄清指出,在经历了以概念引入、内容炒作为特征的两次发展浪潮之后,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在应用的推动之下,已经迎来了发展的第三次浪潮,三次浪潮记录了中国互联网的成长轨迹。
第一次浪潮: 概念引入
1995年~1997年,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初始阶段,最初的浪潮普及了一种概念,可以说是将“互联网”这个概念引入中国的过程。随着1995年12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(CERNET)示范工程的建设完成,全国性的四大骨干网络初具规模,并相继开展全国性的服务业务。到1997年10月,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(CHINANET)实现了与其它三个互联网络即中国科技网(CSTNET)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(CERNET)、中国金桥信息网(CHINAGBN)的互联互通,更促进了各项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。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成,保障了一些互联网基本业务的顺利推出,互联网开始被人们所认识,但是远远还没有出现所谓的“网络经济”。
第二次浪潮: 内容炒作
1999年,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,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次浪潮,所谓的“网络产业”开始形成规模。但是,这一次“网络经济”形成的过程,本质上是崇尚“内容为王”和不求盈利模式只为吸引眼球的“烧钱壮举”。在网络泡沫时期,门户网站根本不谈什么收入,而是比着谁能吸引更多的眼球,互联网企业广告比比皆是,花钱如流水。但这些门户网站,都单纯依赖聚集眼球而带来的网络广告来生存。为吸引更多的眼球,各网站竭尽全力,大肆炒作,做广告、请名人、搞晚会,甚至出现了十大网站评选拉选票的事件。但实践证明,仅凭网络广告,网站无法实现盈利。随着纳斯达克股价暴跌,网络泡沫宣告破灭,中国的互联网产业经历了惨痛的重生。
第三次浪潮: 应用繁荣
从2000年网络泡沫的破灭开始,随着主流经济网络化速度的急剧加快,对电子商务、无线、宽带等企业对发展核心要义和产业主题的探索逐渐深入,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应用不断涌现,一些业务的商业模式开始成熟,标志着中国迎来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浪潮。
从宽度与广度来看,第三次浪潮的社会基础要远远超过前两次浪潮。从促进生产力要素重新配置、产业结构升级,推动生产关系围绕市场、资本、新技术大幅度调整,实现体制内存量、增量与体制外存量、增量之间的对接与盘活,以及实现国民经济、社会发展的历史转型等意义上讲,互联网开始成为中国改革、发展的新动力。
网络泡沫破灭后,绝大多数随泡沫而生的互联网企业销声匿迹,而留存下来的网站是回归务实经营的那部分。各互联网企业认识到新经济也是经济,必须遵循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。他们一方面控制成本、降低支出,一方面推出丰富多彩的网络应用和服务,并探索有效的盈利模式。在开源节流之下,加之又找到了短信这座盈利的“金矿”,2002年底三大门户网站相继实现盈利。有了自身的造血功能,今天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完全不同于前几年依赖资本输血的被动局面。2003年7月,阿里巴巴公司甚至宣布投资1亿元人民币开发中国个人网上交易平台,其总裁马云称:阿里巴巴不缺钱,但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理性的行为。
进入2005年以来,放眼整个互联网产业,我们发现,电子商务、即时通信、移动互联网、搜索引擎、网络游戏等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,并吸引了新一轮风险资本的青睐。而P2P、互联网电话、Blog等新兴应用也在迅速扩张用户规模,其商业前景不可限量。在如此繁荣的应用推动下,第三次互联网发展浪潮必将勾画出一条喜人的上扬曲线。
(洪黎明)